第86章 平行宇宙1

第六卷 第八十六章 平行宇宙1

我们在每秒中就有几十亿次不断地切换平行宇宙,我们的细胞也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死亡、修复和更新;因此,每一时刻的你都是全新的你,仅仅是因为前后太相似而没有发现其区别而已。你试着看一看,想一想,现在的你和以前的你真的完全一样吗,心态、身体、外貌甚至姓名都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证据呢?

“只要你想,你想的就到了”。因此,分离是一种幻象,只要我曾经在,现在就在,也将一直在;只要你愿意,我就会出现,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平行宇宙是指从某个宇宙中分离出来, 与原宇宙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在这些宇宙中,也有和我们的宇宙以相同的条件诞生的宇宙,还有可能存在着和人类居住的星球相同的、或是具有相同历史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着跟人类完全相同的人。同时,在这些不同的宇宙里,事物的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宇宙中已经灭绝的物种在另一个宇宙中可能正在不断进化,生生不息。

相互平行的两个宇宙,既不重合,也不相交,可谓“井水不犯河水”。虽然有时通过一些偶然的事件,两个宇宙能相互感知对方的存在;但一般而言,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有学者描述平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一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

平行宇宙的概念,最初并不是因为时间旅行悖论提出来的,它是来自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有一个不确定性。就是量子的不确定性。平行宇宙概念的提出,得益于现代量子力学的科学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有的物理学家在观察量子的时候,发现每次观察的量子状态都不相同。而由于宇宙空间的所有物质都是由量子组成。所以这些科学家推测既然每个量子都有不同的状态,那么宇宙也有可能并不只是一个,而是由多个类似的宇宙组成。

如果你能够回到过去改变你人生中的一件事情,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于约翰来说,这没有问题,他将阻止一件1969年10月12日发生的一场悲剧,使他的当年做消防员的父亲能够逃离那场火灾死神的魔掌。

那个时候,约翰还只是个6岁的孩子,他的父亲死去以后,他曾经几次梦见自己想要去阻止那场悲剧。父亲的死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重重的伤痕,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警察,他仍然对此事难以忘怀。 在父亲忌日前一天的暴风夜里,约翰在那座父亲留下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个他曾经用过的老式收音机,他开始摆弄它。却竟然从收音机中收到了一个自称是1969年叫弗兰克的消防员的说话,他开始与那个人交谈起来,难道这真是他的父亲吗,就是在30年前的这天夜里,他的父亲正是也在这里,难道此时他正在另一个时空中。

约翰和他谈自己的爱情,谈自己的忏悔。他们谈了整整一夜, 当他终于确信这个人正是他那年轻的父亲后,他意识到他现在可以改变一切。约翰抓紧时间提醒弗兰克在12日那可怕的火灾中如何脱身,他要将他的父亲从死神的手中挽救回来……

1999年10月12日,约翰当约翰醒来时,发现墙上有一张满头银发的父亲的照片。约翰知道自己改变了过去,眼前是一个崭新的现在,这使他欣喜若狂。然而紧接着可怕的事情又发生了,一连串残忍的凶杀案又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的母亲成为其中的牺牲者。父亲弗兰克必须再通过收音机频率回到过去。阻止一场后来改变他们家庭命运的谋杀。而每次弗兰克在他的时空中改变了一件事情,约翰一觉醒来都是一个不一样的现在……

关于时空错乱和平等宇宙的电影不少,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或多或少都会牵扯到一个问题,即通过对过去或未来的某个时空点原本不应有的事件的触发,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历史进程,进而达到影响现实结果的目的。改变现状,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具有**力的课题。

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对现实的怀疑和不满恰恰是这种思维的根源,而这一思维又因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变得更加激动人心。因此这种题材的电影一经推出,就会刺激到人们蠢蠢欲动的神经从而激起无限遐想,看看吧,《源代码》《回到未来》、《十二只猴子》、《蝴蝶效应》甚至《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等等,无不凝聚着这种情节。而《黑洞频率》则显得有些特别,除了有别于以上电影中的人的个体穿越时空外,还在一个时空错乱的背景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抒情。

《黑洞频率》讲的是由于太阳黑子的异常活动,导致了时空信息错乱,约翰.沙勒文(詹姆斯.卡维泽)在摆弄一台老式无线电时竟然意外地和三十年前因公殉职的父亲通了话,而更令人激动不已的是如果以父亲弗兰克.沙勒文(丹尼斯.奎德)的时空为基准的话他将在和儿子通话之后的第二天死去。影片刻意把父子两人的发生联系的时间设置在这个危急时刻,这样一个即神奇又惊悚的故事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这部电影在理性上的出色之处在于,并没有让父子两个中的任何一个人进行时空穿越,而仅仅是让父子所处的两个时空发生了信息上的交流,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时间旅行中著名的“祖父悖论”所带来的逻辑上的尴尬。比如,我们假定沙勒文是从1999年回到了1969年去救处在危险中的父亲,那么其父则肯定会在1969年同时拥有两个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小沙勒文,一个就是回去的这个成年沙勒文。而事实上在成年沙勒文父子共同经历过的那个1969年,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出现。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终结者》系列中,约翰.康纳派一个不是自己父亲的人回到过去和母亲生了自己,从而使之成为了自己的父亲,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康纳之父所处的核战爆发之后的时空里他自己应该知道这样的经历,但是显然影片暗示了他对自己被派往1984年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和康纳没有血缘关系。于是深究起来,这就成为一个有趣而十分挠头的话题,除了再用“平行宇宙”的概念去勉强解释之外,很难自圆其说。《黑洞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麻烦,沙勒文通过一台电台指挥三十年前的父亲进行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行为,从而确保只由三十年前的事件的改变来改变自己时空状态。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非常有趣,父亲通过把罪犯杀人罪证埋到地板下从而完成了信息在三十年间的瞬间传递。这个情节仔细想来,不免令人心潮澎湃。试想,如果我们真能和任意一个历史时空点建立这样的联系的话,那我们的人生,甚至世界历史都会发生改变,许多灾难将会避免,当然也可能变得更糟。但是,依然令人无限神迷的是“相对论”等理论的建立为这种“异想天开”提供了极具蛊惑性的科学基础,它时刻撩拨着人们对过去追悔不已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的神经。

本片产生于《十二只猴子》之后,从导演的个人风格来看,《十二只猴子》的导演特瑞.吉列姆显然是具有天马行空的超现实主义喜剧风格的,而《黑洞频率》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则更具有悲观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一级恐惧》就是例证,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同一个问题上两位导演在自己的电影中给出了与自己以往风格截然相反的答案。

如果《十二只猴子》表达的是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终究不能改变宿命的悲观反思情绪的话,那么五年之后产生的这部《黑洞频率》则是坚信科学可以改变命运的具有积极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在《黑洞频率》中,儿子不断指挥父亲修正错误,把父亲从三十年前的火灾和十年前的癌症中硬生生地拉回来,让本来在自己经历过的时空中早已死去的父亲又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活过来。虽然这样一个结局和影片前面所表现出来的悲情和惊悚相比,稍显平淡和俗套,也没有《十二只猴子》最后的悲剧结局那样震动人心,这是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去看,悲剧故事总是要更具感染力一些。

拯救未来必须回到过去是科幻电影通用的时间法则,在这一法则被滥用了多年后,至关重要的方法似乎已经毋庸赘述了,反正就是那么一亮,刷的一下,时空旅行即告完成,导演都把精力花在由此产生的道德伦理,情感交错,以及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哲学的逻辑游戏中。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花好月圆幸福美满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也和“科学改变命运科学创造未来”的人类文明中本身就具有的内涵相符。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